06K301-2《空调系统热回收装置选用与安装》百度网盘PDF电子版下载
《06K301-2 空调系统热回收装置选用与安装》是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于 2006 年 12 月 1 日实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主编,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
- 编制依据:依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规范》等多项国家标准规范编制。
- 适用范围:适用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中的各种排风能量回收以及制冷机冷凝热回收的设计选用与安装,工业建筑中空调系统的排风能量回收可参考使用。通风系统的热回收另见相关标准图。
-
总说明与基础概念
- 热回收装置分类:涵盖空气 – 空气热回收(转轮式、板式和板翅式、热管式、液体循环式、溶液吸收式)和制冷机冷凝热回收两大类六种装置。
- 性能评价指标:空气 – 空气热回收装置以热回收效率(显热效率ηt、潜热效率ηd、全热效率ηi)为核心;制冷机冷凝热回收装置以热回收性能系数(COPh)和制冷性能系数(COP1)评价。
- 选用原则:符合一定风量和温差条件时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显热效率≥60%、全热效率≥50%);需考虑旁通设置、风机位置、防霜冻保护等。
-
各类热回收装置详细内容
- 转轮式热回收装置:
- 原理:通过转轮蓄热 / 吸湿载体实现能量交换,可回收显热或全热。
- 性能:效率 50%~85%,迎面风速 2.0~5.0m/s,压力损失 100~300Pa,有少量排风泄漏。
- 选用:根据空气特性选择芯体材质(金属 / 非金属),考虑转速、迎面风速对效率的影响,提供组合式机组示例及选用计算方法。
- 板式和板翅式热回收装置:
- 原理:通过金属 / 非金属板材分隔气流,板式回收显热,板翅式(多孔纤维材质)回收全热。
- 性能:板式显热效率 50%~80%,板翅式全热效率 50%~75%,压力损失 100~1000Pa(板式)、100~500Pa(板翅式)。
- 选用:需注意空气含尘量和防霜冻,提供吊顶式安装图及组合机组形式。
- 热管式热回收装置:
- 原理:利用热管内工质蒸发 – 冷凝循环传递热量,为显热回收。
- 性能:效率 50%~70%,迎面风速 2.0~4.0m/s,压力损失 100~500Pa,无交叉污染。
- 选用:通过倾斜角度优化传热,需考虑排数、翅片间距,提供卧式 / 立式装置性能参数及组合示例。
- 液体循环式热回收装置:
- 原理:通过水或乙二醇溶液在新风 / 排风换热器间循环传递显热。
- 性能:效率 55%~65%,适合分散式布置,无交叉污染,但需克服泵耗。
- 选用:根据冰点选择乙二醇浓度,计算循环水量、泵扬程,考虑防结霜措施(三通阀旁通、预热器等)。
- 溶液吸收式热回收装置:
- 原理:利用溶液(溴化锂、氯化锂等)与空气的热质交换,实现全热回收,兼具净化功能。
- 性能:单级效率 50%~85%,多级效率更高,迎面风速 1.5~2.5m/s,无空气渗漏。
- 选用:按模数和级数组合,考虑溶液腐蚀性和挥发性,提供热泵型和余热驱动型机组参数。
- 制冷机冷凝热回收装置:
- 原理:回收制冷机冷凝热用于供暖、生活热水等。
- 分类:按回收量分部分 / 全热回收,按冷凝器形式分辅助冷凝器型、双冷凝器型等。
- 选用:根据热用户需求(生活热水、供暖)匹配
资源下载本站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收取管理维护费用,若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尽快 发起投诉 大小:2.40MB
格式:pdf
版权:仅供学习,请勿商用
解压密码:www.bimzyw.com
声明:本站资源全部来自公开网络购买或收集,水印不代表署名仅用于防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说明:资源均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不保证资源的可用及完整性,仅供个人学习研究,请勿商用。喜欢记得支持正版,若侵犯第三方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