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综合管廊新建工程中的应用实践,模型可下载
榆中生态创新城科创大道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全长 4422.754 米,采用矩形四舱与三舱结构设计,集成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给排水等多类管线。依托 BIM 技术,破解了湿陷性黄土基坑支护、多舱室管线协调等难题,构建了从设计优化到施工管控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项目地处榆中县夏官营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 Ⅰ 级至 Ⅳ 级湿陷性黄土层,基坑开挖深度大,边坡稳定性要求高。综合管廊与科创大道同步施工,沿线需穿越 700 米军事用地,与科九街、科十二街管廊形成立体交叉,管线协调涉及 10 余家单位,工期紧张且交叉作业密集。

为应对挑战,项目搭建了完善的 BIM 实施体系。组建以公司总工牵头的专项团队,配置华硕图形工作站(i9 处理器、RX6700XT 显卡)、大疆无人机等硬件,集成 Revit、Civil 3D、Navisworks 等软件,制定《BIM 技术应用策划方案》,明确从模型搭建到成果交付的全流程
标准。通过 BIM 技术与智慧工地平台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参数化与协同化管理。
项目建立全专业 BIM 模型,精细还原管廊四舱结构、节点构造及管线排布。利用 Navisworks 对电力舱与燃气舱的交叉区域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管线冲突 38 处,例如科九街交叉口热力管道与给水管的空间重叠问题,通过优化路由减少返工成本 42 万元。针对湿陷性黄土特性,BIM 模型结合地质数据,模拟素土挤密桩处理过程,确保基坑支护方案安全可靠。
基于 Civil 3D 建立地形模型,精准计算土方开挖量与回填量,指导存土场规划,减少土方外运距离 1.2 公里。针对 12 米深基坑,采用 Revit 构建分级放坡 + 土钉墙支护模型,通过 Midas 有限元分析验证支架强度,位移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4D 进度模拟直观呈现 “清表 — 支护 — 开挖” 工序衔接,优化夜间施工方案,确保既有道路通行不受影响。
管廊沿线设置 23 处关键节点,包括投料口、逃生口、热力支出口等。利用 Revit 参数化设计节点模型,例如综合出线口采用模块化预制,精准预留 D426×9 套管位置,安装误差控制在 5mm 以内。通过 Dynamo 编程快速生成标准段管廊模型,建模效率提升 60%,并导出钢筋明细表指导加工,材料损耗率降低 8%。
项目搭建 BIM + 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多维协同管理。进度管理方面,移动端实时填报工序完成情况,与 4D 模拟对比,及时纠偏科十二街交叉口施工滞后问题,挽回工期 7 天;质量安全管理中,现场质量问题通过平台闭环整改,结合 VR 技术模拟触电、坍塌事故,培训工人 300 余人次,安全违规率下降 55%;劳务管控上,人脸识别系统实时统计 12 个工种出勤数据,优化班组排班,高峰期用工效率提升 30%;视频监控则布设高清摄像头覆盖关键工序,结合 BIM 模型定位,实现深基坑作业的远程可视化监管。
项目创新应用 Dynamo 参数化建模、MR 虚拟漫游等技术,形成企业级管廊构件
族库 126 个,包含 C 型槽、固定支架等专用构件,可直接复用至同类项目。通过 BIM 算量软件精准统计钢筋用量,与传统方法相比误差控制在 3% 以内,节约材料成本 28 万元。

最终,项目提前 15 天完成主体施工,管廊结构尺寸偏差小于 3mm,防水渗漏率为零。BIM 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多专业协同难题,更构建了 “设计 — 施工 — 运维” 的数据衔接基础,为后续管廊智慧运营奠定了数字化基石。
部分模型预览

大小:2.71GB
格式:rvt
版本:Revit2018
版权:仅供学习,请勿商用
解压密码:www.bimzyw.com
声明:本站资源全部来自公开网络购买或收集,水印不代表署名仅用于防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说明:资源均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不保证资源的可用及完整性,仅供个人学习研究,请勿商用。喜欢记得支持正版,若侵犯第三方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