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中医院数字化建造与交付(BIM模型、汇报PPT及演示视频等)
该中医院项目总建筑面积达 44 万平方米,涵盖内科中心、外科中心、妇儿中心等多栋单体。项目创新性地将 BIM 技术贯穿施工与运维全周期,破解了医疗建筑机电管线复杂、核医学区域施工精密、智慧运维需求高等难题,构建了 “设计 — 建造 — 运维” 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为大型医疗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建造范式。
项目面临多重挑战。医疗专项系统复杂,涵盖净化、物流、医用气体等 14 个专业,管线交叉作业频繁,仅地下一层就存在 400 余处潜在碰撞点;核医学区域直线加速器机房墙体厚度达 2.05 米,六面一体浇筑要求高,钢筋绑扎与管线预埋精度需控制在毫米级;项目以 “鲁班奖” 为质量目标,对防水、防渗漏等细节要求严苛,同时需满足后期智慧运维的数据对接需求。
为应对挑战,项目组建了 10 人专项 BIM 团队,配置 Intel i7 处理器、NVIDIA GTX 1660 显卡的图形工作站,集成 Revit、Navisworks、Fuzor 等软件,制定《BIM 应用实施方案》《智慧运维设备编码
标准》等体系文件。依托深圳建工集团 BIM 研究院的技术积累,建立了 “总包统筹 — 分包协同 — 监理监督” 的三级管理模式,确保各专业
模型深度融合与数据流转顺畅。
项目建立全专业 BIM 模型,精细度达 LOD400,重点还原核医学机房、模块化机房等关键区域。通过模型审查提前发现图纸问题 642 处,例如门诊医技楼挑板与宿舍楼线条冲突、地下室人防门洞尺寸不符等,协调设计院出具变更单,避免返工损失超 300 万元。针对核医学区域多层钢筋绑扎难题,利用 BIM 深化钢筋排布,将一处双层 32mm 钢筋优化为 “32mm+28mm” 组合,既满足结构要求,又降低施工难度,现场一次验收合格率提升至 98%。
遵循 “医疗专项优先” 原则,对物流小车、气动物流管道等特殊管线进行深化。通过 Navisworks 碰撞检测发现消防水管与风管冲突 237 处,优化后采用 “分层排布法”:桥架居上、水管居中、风管居下,门诊大厅净高提升至 3.2 米,满足医疗空间使用需求。创新研发 “装配式四通” 构件,通过 BIM 导出加工图纸,工厂预制后现场拼装,较传统工艺提升交叉部位净高 300mm,减少管件损耗 15%,此项技术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针对直线加速器机房的防辐射要求,利用 BIM 模拟管线预埋路径,采用灌砂法填充线管防止混凝土浇筑变形,确保射线屏蔽效果。屋面 6 榀 35 吨钢桁架采用 “低位拼装 + 液压整体提升” 技术,通过 Fuzor 模拟提升过程,分三次完成跨度 31 米的桁架安装,同步性误差控制在 5mm 以内,较传统吊装效率提升 40%。
制冷机房采用 “BIM + 模块化” 施工,通过实测实量机器人扫描结构面,获取精准数据用于模型校核。将机房拆分为 6 个泵组模块,工厂预制后现场组装,管道对接误差小于 3mm,施工周期缩短 50%。利用 BIM 导出支吊架下料清单,综合支架利用率从 70% 提升至 85%,节省钢材 2.3 吨。
项目搭建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多维管控。劳务管理方面,人脸识别门禁与 “陇明公” 平台联动,实时统计场内 2000 余名工人出勤,违规率下降 60%;环境监测中,扬尘传感器与自动喷淋系统联动,PM10 超标时自动启动降尘,节水 1200 吨;质量安全管理通过移动端 APP 上传问题,关联 BIM 模型定位整改,闭环率达 100%,较传统管理效率提升 3 倍。
创新应用 “BIM+PM” 协同平台,将设计变更、进度计划与模型关联。例如,地下二层管线优化后,平台自动推送变更信息至各参建方,同步更新模型工程量,成本核算误差控制在 2% 以内。通过 4D 进度模拟对比现场实际,直观反映滞后区域,累计挽回工期 28 天。
资源预览

大小:13.71GB
格式:rvt
版本:Revit2017
版权:仅供学习,请勿商用
解压密码:www.bimzyw.com
声明:本站资源全部来自公开网络购买或收集,水印不代表署名仅用于防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说明:资源均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不保证资源的可用及完整性,仅供个人学习研究,请勿商用。喜欢记得支持正版,若侵犯第三方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