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BIM模型

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百度网盘PDF电子版下载

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百度网盘PDF电子版下载
《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图集号 13G311-1)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于 2013 年 7 月 1 日实行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替代了 06SG311-1,主要围绕混凝土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加固构造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说明

  1. 编制与设计依据:根据建设部建质〔2010〕95 号文编制,设计依据包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当依据的标准规范修订或有新规范发布时,需复核图集内容后选用。
  2.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涵盖柱、墙、梁、板、楼梯、基础等构件的加固,以及节点加固、托换技术、建筑结构体系加固和构件延展与接长等,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 6~8 度抗震设防的既有及新建混凝土建筑(含工业与民用建筑、多层与高层建筑)的加固修复,图集仅为加固构造示意,需结合结构计算分析确定设计。
  3. 专用图例:规定了可见 / 不可见的原有结构线、预应力钢筋、新旧钢筋连接、锚栓、纤维布等专用图例,原有结构以蓝色线条示出,其余遵循相关建筑制图标准

二、混凝土结构加固总则

  1. 基本规定:加固前需进行可靠性鉴定(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等)和抗震鉴定(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加固设计应与施工方法结合,保证新增部分与原结构可靠连接;需考虑高温、腐蚀等因素的防治对策;加固设计使用年限一般按 30 年考虑,胶粘或聚合物加固的结构需定期检查(首次检查不迟于 10 年)。
  2. 加固程序:遵循 “原结构鉴定→加固方案选择→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验收” 流程,施工中需避免损伤原结构,发现缺陷及时处理。
  3. 设计计算原则: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验算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原结构实际受力状况、应变滞后及共同工作程度,抗震加固需避免形成新薄弱部位。
  4. 材料要求:加固用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高一级且不低于 C25,粗骨料粒径有相应限制;材料选用需考虑应变滞后特点,粘结材料要求粘结力强、收缩小等;植筋需用热轧带肋钢筋,锚固深度经计算确定。
  5. 构造要求:明确植筋、锚栓的锚固深度,焊接材料型号及工艺,钢筋保护层厚度、锚固和搭接长度等需符合相关规范

三、加固方法及相关技术

  1. 主要加固方法:包括增大截面法、置换混凝土法、外粘型钢法、粘贴钢板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法、绕丝法、钢绞线网片 – 聚合物砂浆法、外加预应力法、增设支点法等,每种方法均明确基本概念、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如增大截面法适用于多种构件,可提高承载力但湿作业期长;粘贴纤维布法轻质高强但需考虑胶粘剂耐久性。
  2. 相关技术
    • 裂缝修补技术:根据裂缝成因(荷载、温度等)和形态(静止、活动、发展中),采用表面封闭法、注射法、压力注浆法、填充密封法等,针对不同裂缝宽度和性质选择对应方法。
    • 后锚固技术:承重结构用后扩底锚栓或特殊倒锥形胶粘型锚栓,抗震设防区严禁用普通膨胀型锚栓,明确锚固深度、混凝土最小厚度等要求。
    • 阻锈技术:分掺加型和渗透型阻锈剂,承重构件宜用喷涂型,受氯盐等侵蚀的结构需采取有效阻锈措施。
    • 喷射混凝土技术:分为干喷与湿喷,适用于薄壁构件浇筑,明确水泥、骨料要求及养护规定。

四、各类构件加固

(一)柱加固

  1. 增大截面法:根据柱类型采用四面、三面、两面围套或单面增大,新增纵筋直径不小于 14mm,箍筋直径不小于 8mm,需与原结构可靠锚固,新增混凝土强度比原柱高一级且不低于 C25。
  2. 外粘型钢法:采用角钢外包,角钢规格不小于 L75×5,缀板截面不小于 40×4mm,通过灌注胶粘剂形成整体,端部可靠锚固。
  3. 绕丝加固法:用 φ4 冷拔退火钢丝环向缠绕,提高柱位移延性,矩形柱需打磨圆角,绕丝间距根据构件重要性确定。
  4. 粘贴纤维布法:环向围束提高轴心受压承载力和延性,矩形柱需圆化棱角,纤维布层数不少于 3 层(圆形柱不少于 2 层)。
  5. 外加预应力法:通过双侧或单侧预应力撑杆加固,角钢截面不小于 L75×5,需进行防锈和防火处理。
  6. 钢绞线网片 – 聚合物砂浆法:横向布置钢绞线网片形成环形箍,提高受剪承载力和延性,网片需可靠锚固,砂浆厚度 25~35mm。

(二)墙加固

  1. 增大截面法:双面、单面或局部增设钢筋混凝土后浇层,厚度不小于 60mm,新增钢筋网与原墙通过拉结筋或植筋连接,混凝土强度比原墙高一级且不低于 C25。
  2. 粘贴钢板法:横向粘贴扁钢提高受剪承载力,扁钢规格由计算确定,端部与锚固角钢焊接,采用锚栓附加锚固。
  3. 墙开洞处理:根据洞口尺寸采取不同加固方式,小洞口(<300mm)可不处理,500~800mm 洞口粘贴扁钢补强,小于 1200mm 洞口外包型钢边框等。
  4. 边缘构件加固:采用增大截面法或粘贴钢板法,增大截面时横筋为封闭式箍筋,粘贴钢板时底层扁钢凿槽粘贴。
  5. 连梁加固:采用粘贴纤维布或钢板,通过 “U 形箍 + 钢板压条 + 穿墙螺杆” 等方式提高受剪承载力。

(三)梁加固

  1. 增大截面法:根据受弯、受剪承载力不足情况,增加钢筋或同时增大截面,纵筋直径不小于 12mm,箍筋直径不小于 8mm,新增混凝土强度比原梁高一级且不低于 C20。
  2. 外粘型钢法:梁底外包角钢(跨中)或梁顶外包扁钢(负弯矩区),缀板和箍板规格明确,通过穿孔螺栓或型钢箍锚固。
  3. 粘贴钢板法:正截面受弯加固时粘贴钢板于受力表面,钢板层数宜为一层,端部可靠锚固,正截面承载力提高幅度不超过 40%。
  4. 粘贴纤维布法:纵向粘贴提高受弯承载力,横向环绕提高受剪承载力,梁截面棱角需圆化,纤维布延伸长度满足锚固要求。
  5. 外加预应力法:采用水平拉杆或下撑式拉杆,转向块和锚固块构造符合规范,预应力筋需防火防腐。
  6. 增设支点法:通过刚性或弹性支点减小跨度,支撑与梁采用型钢套箍干式连接,宜采用预加力方案。
  7. 钢绞线网片 – 聚合物砂浆法:布置网片提高受弯、受剪承载力,砂浆厚度 25~35mm,网片需可靠锚固。

(四)板加固

  1. 预制板加固:增浇叠合层(厚度≥40mm)或粘贴纤维布,叠合层配置构造钢筋,纤维布顺板跨方向粘贴于板底。
  2. 现浇板加固
    • 增大截面法:板面或板底增做后浇层,钢筋与原结构可靠连接。
    • 粘贴钢板法:采用定型扁钢,锚栓附加锚固,纵横扁钢正交时底层凿槽粘贴。
    • 粘贴纤维布法:双面双向粘贴,边梁处纤维布需弯折锚固。
  3. 楼板开洞:根据洞口尺寸和位置采取补偿配筋(粘钢或纤维布)、增设型钢梁或混凝土梁等方式,开洞时需处理切断的钢筋。

(五)楼梯加固

  1. 板式楼梯:粘贴钢板或纤维布于梯段斜板底,提高受弯承载力,端部采用锚栓和钢板压条锚固。
  2. 梁式楼梯:梯梁和梯板加固方法类似板式楼梯,梯梁可粘贴钢板或纤维布,梯板参照板式楼梯做法。

(六)基础加固

  1. 裂损基础注浆加固:采用改性环氧树脂注浆,压力 0.4~0.6MPa,钻孔布置根据基础类型确定,用于修复机械损伤、不均匀沉降等导致的开裂。
  2. 基础承载力加固
    • 肋梁加固:条形基础或柱基顶面增设肋梁,肋梁厚 150~200mm,钢筋与原基础连接。
    • 加腋加固:板悬挑长度≤1.5m 时采用,配置斜筋和纵筋。
  3. 加大基础底面积法:对称或不对称加宽,采用钢筋混凝土套,通过卸荷减小应力滞后,条形基础分段施工,间隔 1.5~2m。

五、节点加固、托换技术及结构体系加固

  1. 节点加固:针对现浇框架梁柱节点、无梁楼盖节点,采用增大截面法、外粘型钢法等补强核心区承载力或修复缺陷。
  2. 托换技术:包括排架结构和框架结构的托换,如设支撑顶升托屋架拔柱、双托梁拔柱等,保证荷载传递合理。
  3. 建筑结构体系加固:通过增设剪力墙(提高侧向刚度)或侧向支撑(用于单层工业厂房),新增构件与原结构可靠连接,剪力墙基础需与原基础连接。

六、构件延展与接长

涵盖柱接长(截面相等或缩小)、剪力墙向上延伸、梁接长、板接长等,明确钢筋连接、植筋锚固等构造要求,保证新旧构件可靠传力。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8.00
本站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收取管理维护费用,若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尽快 发起投诉
大小:14.50MB
格式:pdf
版权:仅供学习,请勿商用
解压密码:www.bimzyw.com
声明:本站资源全部来自公开网络购买或收集,水印不代表署名仅用于防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说明:资源均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不保证资源的可用及完整性,仅供个人学习研究,请勿商用。喜欢记得支持正版,若侵犯第三方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版权声明》
0

评论0

请先
BIM资源网将持续为赞助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BIM学习素材~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