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22-2012《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百度网盘PDF电子版下载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JGJ 22-2012)是我国针对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的行业标准,于 2012 年 3 月 1 日发布,2012 年 8 月 1 日实施,替代原《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JGJ/T 22-98)。以下是其核心内容总结:
- 编制目的:规范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的设计,确保结构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统一设计方法与构造要求。
- 适用范围:适用于房屋建筑及一般构筑物中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薄壳结构的设计,涵盖圆形底旋转壳、双曲扁壳、圆柱面壳、双曲抛物面扭壳、膜型扁壳等常见形式,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或特殊环境(如冷却塔、筒仓)的薄壳结构。
- 核心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结构分析、各类薄壳结构设计(圆形底旋转壳、双曲扁壳等)、构造要求等 9 章及 2 个附录(圆形底旋转壳及双曲扁壳的计算系数表)。
- 结构选型:根据建筑功能、施工条件和经济性选择壳型。例如,圆形底面可采用球面壳、旋转抛物面壳;矩形底面可采用双曲扁壳、圆柱面壳等,矩形底面壳体的长宽比宜小于 2。
- 极限状态设计:
-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表达式 γ0S≤R(强制性条文),其中 γ0 为结构重要性系数,S 为作用效应设计值,R 为构件抗力设计值,抗震设计时需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壳板及边缘构件取 1.0)。
-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裂缝宽度和变形,挠度限值为跨度的 1/400(跨度>7m)或 1/250(跨度≤7m)。
- 混凝土强度:普通钢筋混凝土壳不低于 C25,预应力混凝土壳不低于 C40。
- 壳板厚度:不应小于 50mm,边缘与支承部位宜增厚至中部厚度的 2~3 倍,过渡区长度不小于厚度增加值的 5 倍。
- 配筋规定:
- 薄膜内力配筋:至少单层双向钢筋,直径不小于 6mm(带肋钢筋)或 5mm(焊接网),间距不大于 300mm(带肋钢筋)或 200mm(焊接网),最小配筋率不小于 0.25%。
- 边缘与孔洞部位:需配置附加钢筋,孔洞周边应设加劲肋,直径≥10mm,箍筋间距≤200mm。
- 解析法与半解析法:适用于规则形体和对称荷载,通过薄膜理论计算中央区域内力,叠加边缘扰力效应(如圆形底旋转壳的经向 / 环向内力计算)。
- 数值分析法:推荐采用有限元法,壳单元可选用平板型、曲面型或退化型,网格划分需满足精度要求(单元边长≤2m,内角 45°~135°),复杂结构需考虑与下部结构的共同作用。
- 形式:包括球面壳、椭球面壳、旋转抛物面壳等,以轴对称荷载作用为主。
- 计算要点:
- 薄膜内力:按经向、环向分别计算,考虑总竖向外荷载 Qz 及曲率半径影响。
- 稳定性验算:法向均布荷载设计值 qn≤0.06Ec(t/rs)2(t 为壳板厚度,rs 为曲率半径)。
- 构造:必须设置外环梁,开口旋转壳需增设内环梁,集中荷载作用处需局部加强配筋。
资源下载本站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收取管理维护费用,若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尽快 发起投诉 大小:5.74MB
格式:pdf
版权:仅供学习,请勿商用
解压密码:www.bimzyw.com
声明:本站资源全部来自公开网络购买或收集,水印不代表署名仅用于防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说明:资源均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不保证资源的可用及完整性,仅供个人学习研究,请勿商用。喜欢记得支持正版,若侵犯第三方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