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标106-2021《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等医院建设标准(共10本)百度网盘PDF下载、建标107-2008、建标189-2017、建标110-2021、建标163-2013、建标173-2016、建标174-2016、建标176-2016、建标177-2016、建标188-2017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 106-2021),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发布,自 2021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原 2008 版同时废止。以下从编制背景、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
- 背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结合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求,针对中医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和弱项,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在原《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 106-2008)基础上修订。
- 目的:推动建设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医院规范化建设,提高项目决策与建设科学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发挥投资效益。
适用于中医医院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可参照执行。
- 规模确定:根据当地规划、服务人口、经济水平、疾病谱等确定,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 0.5 床 – 0.85 床测算,建设规模按病床数分为 6 个级别(100 床以下至 1000-1500 床)。
- 日门(急)诊量:宜与病床数的 3.5 倍匹配,新建医院可按同类型同规模医院前三年日门(急)诊量平均数确定。
- 项目构成:包括场地、房屋建筑、建筑设备和医疗设备。房屋建筑含急诊部、门诊部等八项基本用房及中药制剂室等单列项用房。
- 选址要求:地形规整,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好,远离地震断裂带、污染源、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区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环境安静。
- 规划布局原则: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满足中医就诊流程,有专门急诊通道,流线组织清晰,避免交叉感染,预留应急救治和未来发展场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配套建设停车设施,污水处理站等宜布置在院区主导风下风向。
- 特殊要求:新建 50 床以上医院出入口不少于两处,污物出口单独设置,新建医院绿地率不宜低于 35%,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有相应限制。
- 八项用房指标:不同床位数对应的急诊部等八项用房床均建筑面积不同,如 100 床以下为 85m²/ 床,1000-1500 床为 105m²/ 床。
- 中医特色用房:中医综合治疗区、康复治疗区、治未病科等中医特色治疗用房及中药制剂室有相应建筑面积指标,承担科研、教学、培训等任务的医院需按标准增加相应用房面积,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等也需增加建筑面积。
- 建筑要求:主要建筑结构形式考虑安全、灵活性和改造可能性,住院楼不宜设阳台,符合结构安全和抗震设防标准,二层及以上医疗用房设电梯,符合绿色节能、环境保护等要求,室内装修选用耐用、环保等材料,有防碰撞、防滑等措施,中药相关用房有防尘、防蚊等措施,中医治疗室配置保持室内温度设施,产生刺激性气体或烟雾的空间设独立通风排烟设施。
- 设备要求:院区管网合理规划,供配电系统安全可靠,采用双重电源供电并配备应急电源,配置智能化、信息化系统,设置医用气体供应系统,建设污水、污物处理设施,配置完善标识系统,绿化植物配置避免选用有危害的种类。
- 配置原则:一般医疗设备按综合医院标准执行,大型医用设备按国家规定执行,中医药专用设备和中医特色科室特殊诊疗设备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中药饮片炮制加工等设备符合国家药监部门规定。
- 投资估算:按国家现行规定编制。
- 经济评价与后评估:执行国家现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后评估的方法与参数规定。
- 附录: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单项用房构成表,详细列出各部门用房组成。
- 附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条文说明》,对各章节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资源下载本站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收取管理维护费用,若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尽快 发起投诉 大小:52.48MB
格式:pdf
版权:仅供学习,请勿商用
解压密码:www.bimzyw.com
声明:本站资源全部来自公开网络购买或收集,水印不代表署名仅用于防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说明:资源均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不保证资源的可用及完整性,仅供个人学习研究,请勿商用。喜欢记得支持正版,若侵犯第三方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
评论0